在刚刚结束的英超联赛中,一粒充满争议的进球将视频助理裁判(VAR)及其半自动越位识别技术推上了风口浪尖。曼联中场布鲁诺·费尔南德斯(B费)打入一球,但通过系统回放显示,他与对方最后一名防守球员的有效触球部位几乎完全持平,这粒“体毛级”越位判罚最终被判定有效,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,B费接队友直塞球突入禁区,冷静推射破门。就在对方球员举手示意越位的同时,场边的VAR系统指示灯即刻亮起。主裁判随即中断比赛,示意需要等待视频助理裁判组的核查。
转播画面迅速切换至半自动越位技术系统生成的三维模拟画面。这条著名的彩色越位线再次成为全场焦点。系统通过部署在球场各处的多个摄像头,精准追踪每名球员多达29个数据点,以确定在传球瞬间球员身体有效触球部位(通常为可用来得分的部位,如脚部、头部等)的实时位置。
画面逐帧推进,最终定格在皮球被踢出的那一毫秒。代表B费的线条与代表对方最后一名后卫的线条几乎完美重合,肉眼难以分辨孰前孰后。经过系统的精密测算和校准,最终结果显示,B费的有效触球部位与防守球员相比,仅有极微小的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超出,但根据规则,任何程度的超出都构成越位。然而,此次判定的结果却是:进球有效。
官方给出的解释是,在系统最终的裁决中,两条线被判定为处于“完全持平”的状态。根据足球竞赛规则,在越位判罚中,当进攻球员与防守球员的有效部位完全处于一条线上时,应优先倾向于进攻方,即不判罚越位。这正是此次判罚的核心依据。半自动系统提供的毫米级数据,成为了做出“持平”判断的决定性证据。
这一判罚无疑展示了高科技介入体育赛事所带来的精确性,它将原本可能由人眼判断的、极具争议的瞬间,转化为基于数据的冷冰冰的结论。支持者认为,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误判,维护了公平竞赛;而批评者则感到,足球运动中一些固有的、由主观判断带来的激情和讨论正在被剥夺,如此极致的“体毛级”越位,是否违背了规则鼓励进攻的初衷,值得商榷。
无论争议如何,B费的这粒进球已被记入比分。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,在现代足球中,科技已经成为绿茵场上不可或缺的“第十二人”,它的每一次介入,都深刻地影响着比赛的进程与结果。